“十八年”磨一剑
京沪高铁于2008年正式开工,在这之前,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们光是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就干了18年。
上世纪90年代,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作为中国东部重要交通干线的京沪铁路客货运量猛增,并长期超负荷运行。2007年,京沪铁路以全国铁路2%的营业线路,完成了全国铁路10.2%的旅客周转量和7.6%的货物周转量。在这种情况下,京沪之间急需建设一条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。
1990年,原铁道部向国务院报送《关于“八五”期间开展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的报告》。
1990年至2000年,京沪高铁总设计师们完成了方案报告、预可行性研究、可行性研究及深化可行性研究,初测和初步设计,定测和技术设计。
2001年至2002年,重新落实线路走向,完成规划用地图。
2003年至2005年,完成设计暂规及初步设计的国际咨询,完成可行性研究(中间审查稿)定测和初步设计、部分施工图。
2006年,国务院批准京沪高铁立项,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、可研评估、设计优化及初步设计。
2007年9月份,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。
2008年4月18日,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建设。
2011年6月30日,建成通车。
如今,“复兴号”在京沪高铁上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,北京至上海的列车运行时间由上世纪80年代的14小时59分,缩短至现在的4小时18分。
“当年,我们相当于把‘京沪高铁’勘察设计过3遍。”时任京沪高铁勘察设计主管工程师孙树礼回忆说。
京沪高铁经过的华北和华东地区,软土分布广泛,并有滑坡、崩塌、岩溶、地震液化层、煤田压煤及采空、区域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,勘察工作十分复杂。在研究推进过程中,还出现过“是在原京沪线上扩建还是新建线路”“采用高速轮轨还是磁悬浮技术”等诸多争论。每一次争论,都伴随着进一步的深入勘察。
孙树礼介绍说,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共主编过10个版本的设计规范,大规模勘察设计4次,累计里程超过1800公里,相当于把中国铁设所承担的具体勘察设计里程过了3遍。
正是前期严谨扎实的研究和设计,成就了京沪高铁作为中国高铁标杆线路的地位。从建成通车到今天,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运输量最大、运行速度最快、最为繁忙的线路,更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:2010年12月3日,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,“和谐号”创造了时速486.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线路试验第一速度;2017年9月21日,“复兴号”在京沪高铁成功实现按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,创造了世界最高运营速度。
一列“复兴号”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线路上与“和谐号”动车组交会。